有關垃圾的香港新聞
2018/12/20 香港01: 工業廢物扮建築廢物 免費直送堆填區 環保署監管不力?
《香港01》本周四(20日)報道,多輛運載夾斗車,「喬裝」建築廢料為工業廢料,循免費通道進入堆填區傾倒,涉嫌瞞騙環保署,環保署回覆指,需要翻查資料及小心查證。事件暴露堆填區承辦商查問及抽查不力,建築業界有機會逃避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在查明真相後,環保署必須盡快堵塞漏洞,並嚴懲不法回收商,挽回公眾對廢物管理的信心;業界也必須自重,停止欺騙行為。外地有研究探索電子辨識廢物技術,署方應考慮採用,協助把關。 航拍可見,該夾斗車準備通過車磅,過程很快完成,並無堆填區人員及環保署人員檢查夾斗的廢物。(蔡正邦攝) 航拍可見,該夾斗車準備通過車磅,過程很快完成,並無堆填區人員及環保署人員檢查夾斗的廢物。(蔡正邦攝) 業界、司機、堆填區承辦商皆惹質疑 環保署須徹查 現時,運送建築廢料到堆填區棄置,每公噸收費二百元,但在堆填區棄置工商業固體廢物則不用繳費。報道指出,在今年七月,記者見到有夾斗車司機用木板及紙皮遮掩沙石等建築廢料,進入打鼓嶺堆填區倒垃圾時沒有繳費,過程未見堆填區承辦商及環保署人員檢查。《香港01》就此向環保署查詢,署方起初回覆夾斗車載有工業廢物,記者再附上證據質問,署方認為指控嚴重,會翻查資料並查證。 此事牽涉建築業界、司機及堆填區承辦商。建築業界有欺騙環保署之嫌,而在整個建築廢物的運送鏈,司機的角色甚為重要。有業界人士指,建築業界為省錢,選擇直接支付現金給司機,讓司機將建築廢物「喬裝」一般廢料,避過繳費兼獲利。 在堆填區承辦商方面,堆填區承辦商會負責檢查廢物,替廢物磅重,以及查問及抽查廢物類別和來源。按現時證據,假若承辦商人員做足程序,包括檢查密斗載貨,則可及時杜絕瞞騙行為。正如報道中的業界人士所述,工業廢料和建築廢料的重量差異甚大,前者只有幾噸,後者可及十噸。人員對誤報廢物種類應該有所警惕,甚或知情。因此,承辦商有否盡責,值得質疑。假若人員知情不報,則罪加一等。司機涉嫌違規傾倒兼收受利益,署方也須徹查。 業界隱瞞傾倒建築廢物,勢將打擊廢物管理制度。政府計劃於2020年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政府建議修訂法例,環境局可收取高於成本的建築廢物處理費用。這意味着收費繼續有上升空間,加重建築業界成本。過往環保團體擔憂非法傾倒日後會變本加厲,如今憂慮再添一重,例如長春社代表吳希文及立法會議員朱凱迪表示,只要業界「喬裝」垃圾,則可令政策破功。 打鼓嶺堆填區入口設有指示牌,註明建築廢料車輛須走左面的收費通道,而其他廢料的車輛則走右面的免收費通道。(陳信熙攝) 打鼓嶺堆填區入口設有指示牌,註明建築廢料車輛須走左面的收費通道,而其他廢料的車輛則走右面的免收費通道。(陳信熙攝) 事件反映,過往的固體廢物統計也不能盡信。現時環保署分開記錄建築廢物的棄置重量,數據來源包括堆填區及廢物轉運站進行的按年廢物成分統計調查的結果,以及廢物處理設施的廢物接收紀錄。2016年,在堆填區棄置的工商業廢物則有3,954公噸,整體建築廢物有4,422公噸,較2015年增加5.3%。報告提及後者升幅與建築工程的總值一致,但今次事件無疑令人懷疑數字不可信,即高估了工商業廢物量,低估了建築廢物量。倘若實況是建築廢料量增加,超出建築工程總值,則表示業界浪費嚴重,現有減廢措施效力遜於原先估計。 垃圾汁奔流大海 環保署監管不力 垃圾徵費三大挑戰 還看政府減廢決心 塌樹成垃圾 本港每日平均棄1106公噸木材 回收再造困難重重 【垃圾槽奪命.觀點】都 2018 年了 為何清潔工仍被鄙視? 偵測廢物類別技術已存 環保署大可參考 就此,環保署應提升堆填區檢測廢物類別的技術,減少目測失誤及欺瞞。署方可以在前往堆填區的道路或者堆填區閘口設置機器,偵查密斗車上的物料。現時,外地已有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光學及機械分揀建築廢料,以便回收重用。在香港,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今年初也批出一個研究項目,負責的學者打算設計一套電腦視像系統,辨識可循環再用物料。縱然分揀技術規模龐大,也與偵測設施不盡相同,但不失為參考對象。 月前新界西堆填區承辦商非法排污,環保署的監管能力已備受質疑,如今打鼓嶺堆填區承辦商又涉嫌疏於檢查密斗車,少收傾倒費用,環保署亟需檢討監督制度,建築業界也須自重,切勿為省回廢物處理開支違規。
《香港01》本周四(20日)報道,多輛運載夾斗車,「喬裝」建築廢料為工業廢料,循免費通道進入堆填區傾倒,涉嫌瞞騙環保署,環保署回覆指,需要翻查資料及小心查證。事件暴露堆填區承辦商查問及抽查不力,建築業界有機會逃避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在查明真相後,環保署必須盡快堵塞漏洞,並嚴懲不法回收商,挽回公眾對廢物管理的信心;業界也必須自重,停止欺騙行為。外地有研究探索電子辨識廢物技術,署方應考慮採用,協助把關。 航拍可見,該夾斗車準備通過車磅,過程很快完成,並無堆填區人員及環保署人員檢查夾斗的廢物。(蔡正邦攝) 航拍可見,該夾斗車準備通過車磅,過程很快完成,並無堆填區人員及環保署人員檢查夾斗的廢物。(蔡正邦攝) 業界、司機、堆填區承辦商皆惹質疑 環保署須徹查 現時,運送建築廢料到堆填區棄置,每公噸收費二百元,但在堆填區棄置工商業固體廢物則不用繳費。報道指出,在今年七月,記者見到有夾斗車司機用木板及紙皮遮掩沙石等建築廢料,進入打鼓嶺堆填區倒垃圾時沒有繳費,過程未見堆填區承辦商及環保署人員檢查。《香港01》就此向環保署查詢,署方起初回覆夾斗車載有工業廢物,記者再附上證據質問,署方認為指控嚴重,會翻查資料並查證。 此事牽涉建築業界、司機及堆填區承辦商。建築業界有欺騙環保署之嫌,而在整個建築廢物的運送鏈,司機的角色甚為重要。有業界人士指,建築業界為省錢,選擇直接支付現金給司機,讓司機將建築廢物「喬裝」一般廢料,避過繳費兼獲利。 在堆填區承辦商方面,堆填區承辦商會負責檢查廢物,替廢物磅重,以及查問及抽查廢物類別和來源。按現時證據,假若承辦商人員做足程序,包括檢查密斗載貨,則可及時杜絕瞞騙行為。正如報道中的業界人士所述,工業廢料和建築廢料的重量差異甚大,前者只有幾噸,後者可及十噸。人員對誤報廢物種類應該有所警惕,甚或知情。因此,承辦商有否盡責,值得質疑。假若人員知情不報,則罪加一等。司機涉嫌違規傾倒兼收受利益,署方也須徹查。 業界隱瞞傾倒建築廢物,勢將打擊廢物管理制度。政府計劃於2020年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政府建議修訂法例,環境局可收取高於成本的建築廢物處理費用。這意味着收費繼續有上升空間,加重建築業界成本。過往環保團體擔憂非法傾倒日後會變本加厲,如今憂慮再添一重,例如長春社代表吳希文及立法會議員朱凱迪表示,只要業界「喬裝」垃圾,則可令政策破功。 打鼓嶺堆填區入口設有指示牌,註明建築廢料車輛須走左面的收費通道,而其他廢料的車輛則走右面的免收費通道。(陳信熙攝) 打鼓嶺堆填區入口設有指示牌,註明建築廢料車輛須走左面的收費通道,而其他廢料的車輛則走右面的免收費通道。(陳信熙攝) 事件反映,過往的固體廢物統計也不能盡信。現時環保署分開記錄建築廢物的棄置重量,數據來源包括堆填區及廢物轉運站進行的按年廢物成分統計調查的結果,以及廢物處理設施的廢物接收紀錄。2016年,在堆填區棄置的工商業廢物則有3,954公噸,整體建築廢物有4,422公噸,較2015年增加5.3%。報告提及後者升幅與建築工程的總值一致,但今次事件無疑令人懷疑數字不可信,即高估了工商業廢物量,低估了建築廢物量。倘若實況是建築廢料量增加,超出建築工程總值,則表示業界浪費嚴重,現有減廢措施效力遜於原先估計。 垃圾汁奔流大海 環保署監管不力 垃圾徵費三大挑戰 還看政府減廢決心 塌樹成垃圾 本港每日平均棄1106公噸木材 回收再造困難重重 【垃圾槽奪命.觀點】都 2018 年了 為何清潔工仍被鄙視? 偵測廢物類別技術已存 環保署大可參考 就此,環保署應提升堆填區檢測廢物類別的技術,減少目測失誤及欺瞞。署方可以在前往堆填區的道路或者堆填區閘口設置機器,偵查密斗車上的物料。現時,外地已有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光學及機械分揀建築廢料,以便回收重用。在香港,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今年初也批出一個研究項目,負責的學者打算設計一套電腦視像系統,辨識可循環再用物料。縱然分揀技術規模龐大,也與偵測設施不盡相同,但不失為參考對象。 月前新界西堆填區承辦商非法排污,環保署的監管能力已備受質疑,如今打鼓嶺堆填區承辦商又涉嫌疏於檢查密斗車,少收傾倒費用,環保署亟需檢討監督制度,建築業界也須自重,切勿為省回廢物處理開支違規。